《作業三》碩士論文評析 

                                                       9933711  潘立瑜 

論文名稱:《中國傳統園林藝術之敘事設計分析研究》

研究生:盧冠廷

指導教授:楊裕富

 

一、論文摘要

  中國私人(宅第)園林,往往敘述著園主(設計者)內在蘊藏的思想及具意義之指涉,期間,在探討追尋前人築園腳步、遺跡時可發現園主(設計者)闡述著當代歷史中文人之思想,而歷史是一種部分顯露外在的過程,我們追逐著歷史深處的文化思想,也是對隱而不顯之歷史作出審視,其園林歷史之足跡讓我們了解當代的價值選擇,其歷史的身影也留給我們深刻的啟示。因此,本研究藉由相關理論作其理論框架,以冀解析園林之創作,進一步建構出符合園林設計文化符碼之學說與建立符合園林設計解析之敘事設計思維模式。 

二、主要論點

  中國園林的特點是「有法無式」-法師章法,式是樣式。這或許是東方哲學的特點,式乃由法而定型,實際上,造園中任何一種方法都不定式。因為中國園林的特性是變化莫測,造園是要視實際環境與要素情況而決定。(王錦堂,1991

 「敘事可視為一種過程來研究,一種選擇、安排和表現故事材料的活動,以期能在一定時間內對觀眾產生效果,此過程被稱為敘述。」(鄭致弘,2004

 

   「設計符碼理論根植於文化學、符號學、與設計學之基礎,所以在文化層次上注重文化特色與潮流之掌握,在符碼層面注重圖像符號與意義之詮釋,在設計層面上注重造型美感與功能之創造,因此分析作品時不僅僅只以視覺美感原則作為判斷作品的依據,另外還運用了三種分析的方法。」(楊裕富,1998

 

       1.分析作品創作的技術。
       2.
分析作品如何運用個別的造型語言來組織。
       3.
分析作品在達成目的運用了什麼策略。

 

本研究藉由敘事性設計方法完整地詮釋主題意涵,進一步解析園林序列觀,而在建構敘事理論框架時,文化符碼可視為敘事理論之基石,全文以敘事設計與設計符碼為主軸,輔以實際案例來解析傳統園林之創作,以提供相關領域之創作者及其相關研究參考。

 

三、研究方法

    在本論文中,主要採文獻研究法、實際觀察法、符號學理論及文本分析法,並以文化符碼及敘事理論為分析框架,進行傳統園林敘事模式之研究。

 

研究者首先收集相關書籍、期刊及學術研究成果,針對人文思想、園林藝術、園林設計手法及敘事理論等多面向文獻進行探究,並透過實際案例分析獲得最直接的資訊,進而歸納出完整的研究架構。符號學理論用於詮釋文獻中所接觸充滿象徵符號之訊息,其代表或隱藏的意涵均具有其象徵或文化意涵,藉此分析出中國古代園林運用符號學理論所具有的意義與內涵。研究針對中國古傳統園林採用文本分析,其背後之意涵指涉著隱藏在文字內容後面及深層情境,也來自於「傳統」、「文化」等,全文採敘事理論、符號意義、文化符碼層面等不同面向來展開分析。

四、本論文與自己研究方向的關係與幫助

    因為我的論文主軸較偏向於量化統計的層面,所以在撰寫的過程中,除了從實際觀察中所得到的數據之外,整理文獻也是相當重要的環節,我認為自己在文獻歸納與分析上的能力稍嫌薄弱,雖然本論文與我的研究方向關聯性不大,卻也讓我學習不少。作者在文獻回顧與分析架構的章節中,從傳統園林的發展現況,進而探討到台灣傳統園林的空間現況,接著再由人文思想影響的層面論述到美學影響,最後在提及園林設計與敘事設計之相關研究,整體架構相當地有脈絡性,在章節安排的上也十分清晰,讓人能夠循序漸進的閱讀。除此之外,也讓我學習到如何以敘事性設計的思維和文化符碼的理論去進行案例分析,更加瞭解中國傳統庭園建築在規劃與設計上的操作手法,同時也讓沒有接觸過此範疇的閱讀者,對中國傳統園林藝術方面的相關知識有初步了解。

 

五、與設計專業的關係               

   中國傳統園林藝術設計,偏好自然風格的設計層面,思考模式較為感性,美學思想較直觀,強化了空間變化之樂趣,讓空間廣度得以延伸,整體注重於精神層面與美學表現;反觀西方思考模式則較為理性,美學理論型態較具分析性、系統性,講究比例、幾何以及數值比例,使組成元素間能達到合諧完美。整體來說,西方偏重於再現,東方則偏重於表現,而在講究生活品質的台灣本土上,更可將中國園林藝術引以借鏡。

 

六、評論

   在傳統園林建築規劃設計中,可由其中找尋聯立關係之設計因子,因此藉由敘事性設計與文化符碼理論來解析設計美學,具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與意義。敘事性設計的創作重點在於敘述與表達一件事或概念,從表達出的事件串聯成完整個故事,把敘事理論及文化符碼理論運用於中國傳統園林藝術設計思維上,能夠讓人更清楚地瞭解其園林設計的意涵,充分傳達出園主人的內心思維之外,好的園林設計就如同說故事一般,具有起承轉合的作用,使人能夠融合於建築之中,對建築本體而言,則賦予了其新生命並達到再現性。 

七、參考文獻

1.高辛勇,1987,《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遠流,台北。
2.
劉天華,1993,《園林美學》,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3.
楊裕富,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亞太圖書,台北。
4.
羅清吉,2001,《從哲學思想觀點比較中西方傳統庭園的差異》,中國園藝。
5.
盧冠廷,2007,《從中國園林藝術探討敘事設計思維之研究以台灣傳統園林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論文。

6.鄭致弘,2004,《敘事理論在廣告設計領域之應用與探討以商業廣告影片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所碩士論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9933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