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敘事性設計觀點分析台南安平樹屋建築

潘立瑜*   楊裕富**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建築與室內設計系 研究生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建築與室內設計系 副教授

 

一、前言

   過去台灣在開發過程中,建築多使用大量複製、簡單立面等手法,這樣的建築設計總是缺少內在的意義與欲述說的故事,也不能與歷史、文化和空間做連結。敘事設計就是一種「說故事的方式」,主要是在陳述一個事件、觀念或主題,讓人們產生興趣且能引發觀眾的好奇心,讓沒有意義的空間開始有其背後的故事與感情,漸漸地也越來越多人採用敘事性的設計手法做為設計的方法,建築的設計者傳遞訊息呈現在建築物上也透過此方法,讓台灣的建築出現了更多有趣有機和具生命力的建築設計。本研究嘗試運用敘事性設計方法來分析台南安平樹屋建築,並試圖解讀設計者本身所欲建構的故事,為本文所要探討之要點。

二、文獻回顧

2-1敘事設計理論

   在楊裕富《創意思境-視傳設計的概論與方法》,指出設計思維三模式,敘事設計思維就是其中一種,認為敘事設計的創作重點不在於實用,注重在敘述、表達一概念或事件。此欲表達的概念與事件當中,可以串聯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而內容可以進行拆解為:主題-子題-題素,以便於設計創作時掌握的重點。

所謂的題素即為意義表達的最小元素,子題為數個題素組合的結果,有所有子題綜合成為主題,並考慮主題在文化影響下所存在的差異性,以表達完整的概念與事件。書中提到敘述性設計思維類型具有四項特點:

1.敘述思維-類型屬於「告知」階段,以說故事的方式來進行設計主題的闡揚、描述。

2.感性思維-類型屬於進一步「勸進」階段,以如何發揮作品感染力來思考設計。

3.說服思維-類型屬於轉入「軟性說服」,階段,讓設計主題與內容能深入人心,並進行改造觀念的目的。

4.創新思維-注重創新與創意,有時藉由「變形」與「另類觀點」來達成「新」的意涵。

 

2-2設計文化符碼理論

   「設計文化符碼」理論主要是由語言學、符號學、設計學與文化學的理論基礎建構而得。楊裕富曾在《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一書中指出:「文化符碼指對語言現象以外,所有表達的規則與特性之文化解析工作的成果。在設計上,文化符碼特別注重圖象符號與其所象徵的意涵與劇情,不只研究物質符號意義的最小元素(意素),同時也研究這些『元素』的組合規則,以及組合後的『語句』在該文化中的『位置』。」「意義不只在於語言表達及語言指稱的生活文化層次,還有語言以上精神文化的層次與語言以下器物文化的層次;文化符碼也不只限於解釋設計品的語意層次,也可解釋語意以上的策略層次及語意以下的技術層次。」

楊裕富博士所建構的設計文化符碼理論的主要項目如下:

1.文化符碼策略層:

1)論述在該文化中的立場與作用:故事主題與述說策略。

2)策略的組合規則:故事情節與情節串連。

3)策略的元素(最小單位):故事題素。

2.文化符碼意義層:

1)論述在該文化中的立場與作用:語用。

2)意義的組合規則:語法。

3)意義的元素(最小單位):語意。

3.文化符碼技術層:

1)論述在該文化中的立場與作用:象徵美。

2)媒材的組合規則:形式美。

3)媒材的感知元素:媒材感知美。

 

三、研究內容

3-1台南安平樹屋簡介

安平樹屋設計者為劉國滄+張瑪龍建築師事務所。

   安平樹屋占地一千多坪,位於台南市安平區古堡街108 號,於安平歷史聚落之中,坐落在三級古蹟「德記洋行」與鹽水溪之間。因為位居安平聚落的邊緣,地點偏僻,因此很少引起注意。

   樹屋旁除了「德記洋行」之外,還有「台灣鹽業公司」的廢棄員工宿舍,以及已故國寶級書法大師朱久瑩的故居。除了「德記洋行」已經整修成為「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繼續使用之外,現在該處均荒廢已久。建築群的北邊隔著一個小池魚塭便是鹽水溪堤岸。過去的鹽水溪曾屬於台江內海,而魚塭則可能是古安平港的碼頭,自荷蘭人殖民統治以來,便是天然地形賦予了百年前「德記洋行」貨物進出存放的絕佳條件,這就是這棟建築物建造初期之歷史背景。

     

1:安平樹屋環境(圖片來源: http://www.odie.tw/tree_house/tree_house_display.jpg)         

2:安平樹屋環境與參觀動線(圖片來源: http://www.odie.tw/tree_house/external/slides/DSC05217.jpg)  

 

3-2以敘事設計觀點解析台南安平樹屋

3-2.1「形而上」的「策略」層次

   建築師對於樹屋整修之基本態度是盡量減少人為的介入,以維持目前『樹』與『屋』的和諧關係。於設計作為上,僅僅施以少量的維修工程,讓樹屋能夠持續目前的生命狀態,只在既有的樹屋間隙中安插四座高起的「人造樹屋」,並以或低或高的木棧道來聯繫這些人造樹屋。來此處參訪民眾,踩著木棧道可以穿越在老牆與老牆之間,也可以隨著高起的「人造樹屋」來回穿梭在樹下與樹上的世界。除此之外,建築師也刻意讓木棧道與老牆之間保持一段距離,主要是為了避免參訪者破壞老牆和攀附在老牆上的榕樹,另外也藉由空間的距離,來表達『現在的人』與『過去的牆』之間的時間距離,以空間形式來創造歷史感。整體呈現「樹以牆為幹,屋以葉為瓦」。

     

3:安平樹屋環境(圖片來源: http://ts2.mm.bing.net/images/thumbnail.aspx?q=4882089861383117&id=7cd33be37d75ae097f0e0a84c1cfcbb1)  

 4:安平樹屋環境(圖片來源: http://ts2.mm.bing.net/images/thumbnail.aspx?q=4957088581683441&id=c6f3f2359fe32ff7ed79debd862a3f10)

 

3-2.2「形而中」的「意義」層次

   安平樹屋之美在於時間沉澱下來的美感,斑駁的磚砌老牆、牆上盤根錯節的樹根與茂密枝葉間的陽光,都是時間與空間之對話。經由謙虛、謹慎的人為來介入之後,將對話展現於眼前並歡迎身處當下的我們參與其中,可以發現樹屋中充滿豐富的空間變化及時間層次,自然與建築之間的和諧共生也是讓閒置空間再活化並賦予其新生命,使民眾對於古蹟、歷史地景的保存、生態設計和綠建築等議題進一步的做思考,思考如何讓自然與歷史空間進行對話。

 

  

圖5:安平樹屋內部空間(圖片來源: http://www.odie.tw/tree_house/oldhouse/slides/DSC05222.jpg)  

圖6:安平樹屋內部空間02(圖片來源: http://www.odie.tw/tree_house/oldhouse/slides/DSC05224.jpg

 

3-2.3「形而下」的「技術」層次

   樹屋本體從砌牆古磚推取自熱蘭遮城紅磚,有荷蘭磚也有日本磚,窗條建材為石板條,有門楣花崗石、窗框基石及日本時代之橫架型式等複雜的建材。

   新增空間方面,建築師對安平樹屋的設計手法,是將樹屋視作一開放地景藝術:不特意翻修屋頂,但利用掀開已毀壞之屋頂,規劃成樹屋內部開放與半開放空間交錯特殊韻律,讓雨水自然落下至地坪作排水處理,綠地上有木棧道、榕樹間架設鋼構空橋,參觀動線遊走環繞整個樹屋,從空橋上方可以俯視榕樹枝頭,樹幹與枝葉盡收眼底,讓人的行為與天然景色可以和諧共存,相互輝映。

                       

圖7:安平樹屋新增鋼結構01(圖片來源: http://www.odie.tw/tree_house/external/slides/DSC05218.jpg)  

 圖8:安平樹屋新增鋼結構空橋02(圖片來源:http://www.odie.tw/tree_house/tree_house_display5.jpg

 

四、結論

   台南安平的樹屋因為歷經時空變遷與產業轉型而造成倉庫閒置的處境,卻很意外的形成一個自然生態與產業人文融合的歷史痕跡。經過重新打造的安平樹屋,擁有獨特的情調及神秘的氣息,猶如明珠蒙塵經仔細擦拭後,最終綻放出閃亮的光芒。

   現代的安平樹屋詮釋了生命的侵略、生命的包容與相互依賴,也代表了地方政府(公部門)與建築師(私部門)之間的專業合作和信任,也塑造出一個可以讓人自由親近與體驗的活教材。

  

參考文獻:

1.楊裕富,2006,《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 符號、溝通》,台北:亞太圖書

2.林昌修等著,2005,《台灣的世界級》,台北縣新店市:木馬文化出版

3.林均蔚,2008,台灣餐飲空間的研究-運用敘事設計模式建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研究所

4.楊裕富,1999,《創意思境_視傳設計概論與方法》,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參考網站:

1.odie's notebook安平樹屋、德記洋行體驗行 (http://www.odie.tw/tree_house/brief_Talt.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9933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