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專題研討()    【作業一  專書導讀】

書名:「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

作者:李乾朗

研究生:潘立瑜 9933711   指導老師:楊裕富 博士

 

 

李乾朗,淡水忠寮人,1949年出生於台北大稻埕,祖先在清初乾隆年間自泉州同安移民來台。

本書基本上為一本工具書,是作者在這方面研究滿三十二年的一個階段性成果,主要內容共分六個部分如下:

 ˙漢文化傳統建築,作者分別從()功能類型 ()平面布局 ()部位構造 ()裝飾技術 ()家具器物 ()技法與習俗

 ()工具材料 ()匠師流派,等八個不同角度去探討介紹。

 ˙台灣近代建築,作者共分類成五種不同角度進行探討,如下:

(一)風格樣式  ()功能類型 ()構造元素 ()材料  ()建築家及營造廠

 ˙日本式建築從以功能類型(家屋、社寺)、部位構造(平面與台基、木結構、門窗、欄杆、屋頂、其他等六類)來詳細說明。  

 ˙原住民建築以形式、風貌、族群等三大類作為區分。

 ˙在經典建築部分由北至南(包括:宜蘭、基隆、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澎湖、金門)

 ˙消失的經典建築方面,作者調查總共有56個案例,歸類古蹟損毀原因有二大類()大自然的破壞(如:地震、洪水、颱風、蟲害、九二一地震損毀建物有霧峰林家花園) ()人為破壞(如:道路拓寬、戰爭、拆除改建)

 

漢文化傳統建築

  漢人在明末清初才大量移民台灣,閩、粵為主要來源,其中閩南的泉州、漳州、閩西的汀州、粵東的嘉應州、惠州與潮州移民成為主流,他們引進自己家鄉文化與建築。經過數百年演變,各族群的建築在台灣難免交互影響,差異縮小或互相混合。例如:桃竹苗的客家建築受到漳泉影響保留原鄉特色較少,相對而言,高屏的客家建築保存粵東原味較濃厚。漢文化建築歷史悠久,技術較複雜,建築構件及術語也就相對地豐富,尤其是木結構。

 

 

 

城郭

城市行政與文化的象徵,古稱「城以盛民」,郭代表外城。

防禦

軍事建築力求堅固,不但可抵擋敵方刀箭火砲,也提供防守者安全藏匿與有效出擊之利。

文教

清代台灣民間興學與官設學校並存,府、縣儒學為政府體制內的教育機構,而民間在鄉野亦籌款建立書院,以學田方式支付開銷,禮聘文士擔任書院或義學講師。文教類建築用語如文廟各殿堂,皆與中國大陸南北各地相同,蓋屬統治階層上層文化。

祠廟

中國傳統建築中發展久遠、數量最多的類型,台灣在明末清初閩粵移民逐漸增加的情形下,祠廟因具凝聚力及精神慰藉的作用,故與移民原鄉有著不可分的關係,承襲了閩粵傳統。

宅第

人神共處為台灣民居特色,正廳供俸祖先牌位與佛道神祇,左右房及護龍則為人所居,體現以神佑人的空間佈局

園林

園林為富庶社會之產物,台灣園林建築用語,與蘇州園林大多相同,少數如隱居(隱龜:閩南語駝背之意)橋乃有諧音之妙。

牌坊

古代烏頭門轉變形成的門樓,多置通衢大道或寺廟陵墓前,紀念功德、教化人心,台灣現存均為石造。

碑碣

中國先秦時期即盛行在巨石上銘刻文字,當時在宮殿、祠廟與墳墓前,常立碑刻文字以紀念功德。

古墓

台灣古墓的形制各地略有差異,漳泉與客家形式有別。墓的形式有如一座圈背椅,左右向外流出,雕龍口散水,象徵庇蔭後代子孫

 

   
↑圖:台北東門                                                        ↑圖:高雄旗後砲台    

圖片來源: 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遠流,李乾朗,民92  頁41 42

 

 

 

 

 

 

台基

為建築的台座,古代又稱基壇或地盤,傳統建築台基高度,依其重要性而有不同,民宅一至二尺,寺廟可抬高三至五尺。

牆壁

台灣古建築牆體常作上中下分段,如人的頭、身、腳。材料與構造上下有別,亦兼具審美效果,腰線成為重要的分段界線,如同服飾之腰帶,地栿如鞋履。

直立支撐建築物之材。

樑枋

組成大木結構棟架主要部分,古書中樑枋用法頗雜。樑、枋、檁、桁、桷及椽皆是屋架上的橫向構件。

斗栱

又稱鋪作,中國建築特有的木結構,以方形木塊的斗及長形木條的栱組成,多分布在柱頭及樑枋上,斗與栱合用時可承接屋頂,並將重量傳至樑柱。

桁檩楹

中國南北木匠的木棟架構件,不但各地不同,隨著歷史發展,古今亦常有異。台灣將桁下之木稱「桁引」,楣上之木稱「楣引」。

棟架

大木匠師用語,意指屋架各部位構材之長短高低及接榫之比例關係。棟即為柱。

榫卯

榫卯主要作用是連接及固定兩個構件。

門窗

屬於小木作,相對大木作而言,門窗用料較細小,但技法繁多

格扇

一種講究、細緻且具分隔的門窗扇,通常上下分四段。

隔斷

阻絕兩個空間的構造,屏風家具也具有隔斷作用。

欄杆

一種安全性圍護設施,多用於迴廊及樓閣。橫為欄,直為杆。

屋頂

在台灣古建築中佔重要部分,除了遮日擋雨功能,還兼具等級地位的標誌。

                         

             ↑圖:宜蘭協天廟戲台                ↑圖:斗栱                        ↑圖:格扇

圖片來源: 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遠流,李乾朗,民92  頁72  88   105

 

 

題材

台灣古建築的裝飾動機,源自於象徵、祈願、辟邪、表彰與審美等價值判斷。漢人建築依使用者社會地位或神格高低,裝飾題材有所別,除了自然鳥獸蟲魚及人物,也有想像中創造出的靈獸與神怪。

雕刻

台灣古建築雕刻以木雕、石雕與磚刻為主,所用術語大同小異。通常指對材料加工方法與深淺程度。

彩繪

建築彩繪用語很多,有不少與民間工藝相同者,台灣匠師所用多有數百年之傳統。

剪黏泥塑

剪黏為中國南方閩粵建築特有之裝飾技巧,其他地區較為罕見,與中亞伊斯蘭教建築所使用的馬賽克鑲嵌相近,台灣匠師用剪粘一詞,閩粵卻少用,為本土味很濃的用詞。

其他

建築裝飾之用材與技巧,體現出匠師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圖:以龍為題材,龍好吞火將其置於屋脊可防止火災    ↑圖:門神,入口門板上彩繪題材

 圖片來源: 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遠流,李乾朗,民92  頁115   129

 近代建築

  西洋所謂近代建築(Modern Architecture)通常指的是19世紀工業革命以後,因技術、材料與生活方式劇烈改變所產生的新建築。當時伴隨著帝國主義向世界各地擴散與殖民,所以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尼與台灣等地也出現了近代建築。易言之,在19世紀出現的近代建築幾乎同等於西洋建築。

 也有些學者將近代建築的年代往上提,認為17世紀新航路發現時的重商主義時期,已經具有近代建築之雛形。從台灣的角度看,1620年代荷蘭人與西班牙人在台灣殖民統治,建造城堡、教堂與學校,已略具近代建築的意味了。

  不過如以較嚴謹的標準分析,近代建築的真正內涵是除了結構、材料的改進之外,設計思想也要有革命性的轉變。亦即建築造型要反應時代文化,並非在近代所建的即被稱為近代建築。舉例而言,清末光緒所建的西嶼燈塔屬於近代建築,但同時期所建的巡撫衙門及布政使司衙門卻仍屬於傳統建築。

  台灣的近代建築類型與中國大陸、日本及韓國很接近,以軍事建築、教堂、學校、醫院、商行、銀行、工廠、倉庫及行政衙署為多,這反映了殖民及帝國主義思想的背景。其中傳教士的建築是一大特色,他們為了宣教目的在近代建築設計裡常融入當地文化色彩

  另外在1930年代,歐美的近代建築設計思想如泉湧,各種流別、主義似雨後春筍萌芽,台灣與上海、廣州和日本一樣,建築風格多樣雜陳,幾位先鋒大師如路易沙利文(Louis Sullivan) 、柯比意(Le Corbusier) 、葛羅庇斯(Waiter Gropius) 、孟德爾松(Erich Mendelsohn)與萊特(Frank lioyd Wright)等的影響顯而易見。

 

(一)風格樣式

  建築史的發展過程中,隨著社會、經濟、科技、文化與政治演變,每個時代的設計風格與造型式樣將呈現差異。從19世紀西洋工業革命之後,建築風格逐漸擺脫了古典制式的束縛。

  在台灣,因清咸豐10(1860)開放雞籠、滬尾、安平與打狗等通商口岸,外人居留地首先出現了洋樓,或稱為夷館、番仔樓,多使用外牆有迴廊環繞的建築,被稱為殖民迴廊式。迴廊對亞熱帶地區的氣候具有良心的隔熱防潮效果,後來又受到廈門及南洋方面所流行華麗風格的影響,出現了西洋文化復興(Renaissance)式建築,尖塔、圓頂、三角希臘山頭、柱式及拱圈為其主要特色。

  外觀加入曲面及曲線的繁瑣裝飾,被稱為巴洛克式(Baroque) ,日治初時蔚為盛行。至日治後期受軍國主義高漲影響,台灣、滿州及日本出現了具有東方特徵的式樣,被稱為興亞式或帝國冠帽式(lmperil Crown)

 

˙文藝復興建築(Renaissance architecture)

主要從古希臘與羅馬吸取形式的養份,包括古典柱式、圓拱及圓頂等。

1.      巴洛克(Baroque)

  從17世紀開始在歐洲流行,其特色是多用曲線、曲面,導致一種扭曲張力效果。

2.      洛可可(Rococo)

  盛行於18世紀的法國,充滿曲線、色彩及花草裝飾的建築風格。            

3.      半木式(half-timbered)

  17世紀盛行歐洲的一種特殊形式風格,它的一樓常以磚石為多,但二樓或三樓則完全為木結構,其樑柱外露,可令人看見樑柱支架,空隙之處則填以磚。

        

    ↑圖:台灣博物館圓頂(文藝復興建築)                                           ↑圖:台北圓山別莊(半木式)

圖片來源:http://t0.gstatic.com/images?q=tbn:ANd9GcRrKiTuoJuHZmW0cm0Xd6Tg5tDaQmmgvRRoHtpT-KFttLG0cXZGklSG61hlsA

http://www.epochtimes.com/i6/606250231361499.jpg

4.      都鐸樣式(Tudor style)

  15世紀到17世紀流行於英國的建築樣式,多將木結構裸露於外,並有類似雉堞之女兒牆。

5.      殖民樣式(Colonial style)

  18世紀由英國移民在北美洲所建之模仿歐洲的住宅,其特色是將維多利亞時代的紅磚鄉村建築,與印度熱帶建築特色的拱廊結合起來。

6.      維多利亞式(Victorian style)

  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在位時,當時英國的文化、藝術與建築也發展至一個很高的水準,維多利亞式的建築喜用紅磚,吸收了鄉村建築的趣味。

7.      新古典主義樣式(Neo-Classicism)

  盛行於1900~1920年代的藝術思潮,平面常作成對稱形,力求比例之完美與細部之繁瑣裝飾,表現復古的精神。

8.      樣式建築(Mannerism)

  即新古典式建築,仍然保持古典樣式、尖塔及圓頂形式,但建材開始運用鋼筋混泥土、鋼骨、玻璃等較進步的技術與材料。

9.      非古典系統(Non- Classicism)

  20世紀初葉的仿古主義建築,凡是模仿哥德式或蠻族樣式,即稱為非古典系統。

10.  希臘復興式(Greek Revival,Palladian style)

  1750~1860年代盛行於英國及美國的建築樣式,喜模仿希臘式三角形山頭及各種柱式,公共建築及私人官邸蔚然成風。

11.  哥德復興式(Gothic Revival,Neo-Gothic)

 1830~1860年代盛行的建築風格,將中世紀哥德風格之細部,如尖拱及扶壁引入公共建築或住宅。

12.  後期文藝復興式(Late Renaissance)

  流行於1819世紀,作品嚴謹地運用古典的細節與比例,重視形式。

13.  新藝術(Art Nouveau)

  流行於19世紀末及20世紀初年,在建築裝飾及工藝上特別注重自由流暢曲線的圖形,取材自花卉、蔓藤、鳥、獸之姿態。

 

˙藝術裝飾派(Art Deco)

  興起於1920年代,取代了20世紀初期的新藝術風潮,其建築造型趨向於幾何塊狀體的鑲嵌組合,塊體與塊體間慣常地安置摺疊式線腳。

 

1.      折衷主義樣式(Eclecticism)

  流行於1920年代至1930年代的近代建築,開口多用半圓拱或尖拱,柱式多用希臘五式柱頭,而且仍強調線腳之裝飾。

2.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

  流行於20世紀初年的藝術表現風格,強調造型之流暢或突出感。

3.      國際樣式(International style)

  1920年代出現於歐洲,平面放棄對稱型形,裝飾亦非常少,造型趨於簡單之幾何體之組合。

         

            ↑圖:斗六農會(折衷主義)                                               ↑圖:台北電信局(表現主義)

圖片來源: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748/4218631457_f3a63800c3.jpg

                                     http://8.blog.xuite.net/80/9a/14066823/blog_166724/txt/4789565/0.jpg

4.      包浩斯(Bauhaus)

  1919年至1933年成立於德國威瑪的設計學校,包浩斯倡導工業精神及機能主義的設計。

 5.      現代主義(Modernism)

  現代主義是一個定義較廣泛的名詞,它是20世紀初葉為了反對保守的古典主義而吸收了新藝術、立體派、未來派及表現派等思想而形成的,

提倡使用新材料新的結構強調機能主義。不強調地域風土特色,因而也稱國際樣式。

6.      馬雅風格(Maya)

  20世紀初期因中美洲古馬雅文明之發掘,其建築雕飾成為現代建築取材之模仿泉源

 7.      和洋混合風格(And the ocean mixed style)

  融合日本與西洋的設計風格,通常使用日本的木結構或在入口處、屋頂使用捲棚頂,為帶有日式風格的唐博風

樓梯扶手及裝飾細節模仿西洋的樣式設計

 8.      興亞式(GOA style)

  日本在1930年代流行的建築設計風格,崇尚以亞洲的傳統造型、色彩、裝飾為主題,例如阿拉伯風格或中國古典琉璃瓦、斗供之形象。

9.      帝國冠帽式(lmperil Crown)

  1930年代流行在日本、台灣、朝鮮及滿洲的建築樣式,在建築物的屋頂加上日本式或中國式的琉璃瓦尖頂,或在細部加上斗供、托木等裝飾

 10.  辰野式風格(Tatsuno-style)

  日本建築名家辰野金吾在1883年曾到英國考察當時流行樣式,特別喜愛19世紀末設計,倫敦新蘇格蘭廣場,其運用紅磚及白色水平橫帶的華麗造型

回到日本後,辰野的設計反映此特色,故稱為「辰野式風格」。

        

            ↑圖:北投溫泉博物館(外洋內和)                                 ↑圖:高雄火車站(帝國冠帽式) 

圖片來源:http://museum.cca.gov.tw/d_upload_museum_pro/cms/image/A0/B0/C0/D0/E0/F161/014de0d3-6c84-489c-b683-b7697fb80375.jpg

http://pic.pimg.tw/yuminghui/1206972619.jpg

(二)功能類型

  所謂近代建築(Modern Architecture)其發生時期可上溯自18世紀,甚至有學者認為17世紀大航海時期即已種下原因。台灣在17世紀初年即有荷蘭人及西班牙人上岸經營,建造房舍城堡。至19世紀,世界局勢變化複雜,西洋列強的政治勢力擴張,台灣出現了領事館、洋行、教堂、學校、醫館及貨棧等建築。1895年之後台灣受日本統治,社會經濟遭到前所未有的變革,在政治方面,巡撫衙門被總督府取代,府縣衙門被州廳官屬及郡街役所取代,在交通方面出現了縱貫線的火車站、電話局及郵局,衛生方面出現了大城市的病院,經濟方面出現了專賣局,法律方面有了各地的法院,文化方面出現了公會堂,社會服務方面出現了公共浴池。甚至糖廠、木材廠、糧倉及水利發電廠等產業工廠也逐漸增多,這些都隨著社、經發展而出現了各種不同功能的建築類型。

 

1.燈塔-提供航海船舶測定方位並警示暗礁所在的設施。

2.鑄鐵造燈塔-以生鐵(銑鐵)鑄造,塔身稍呈圓錐狀,燈塔的材料常自歐洲原廠運來再組裝,發光器有法國製品。

3.霧炮-在天候不佳時,早期以安置霧炮來解決,事實上,由於電腦導航技術日益普遍,燈塔的重要性日降,數量也漸減少。

4.領事館-輔助大使館的外交功能機構,清咸豐10(1860),當時多採維多利亞樣式的紅磚構造建築,周圍留設半圓拱形迴廊,內部有壁爐。

5.教堂-早在17世紀初荷蘭與西班牙佔據台灣時,即有基督教與天主教堂,但皆無一保存至後世,至1860年代台灣開放通商後,允許洋人居住與傳教,馬偕的設計作品則企圖結合西洋與本土頗具文化融合意義。

6.鐘樓-教堂之側或正前方通常建高聳的鐘樓,內部掛鐘。

7.角樓-如基督教長老教會的教堂常只作一座角樓,外觀顯得較簡潔。

8.長形殿-又稱巴西利卡式平面,源自於古羅馬的裁判廳,長方形平面,兩側有柱列,門口與祭壇分置前後兩端。

9.祭壇-   天主教堂-常呈半圓形平面,供奉聖母神像。      基督教堂-則為長方形,布置桌椅作為講壇,供宣道者講道。

10.尖塔-教堂前所立有尖塔的鐘樓。

11.火車站-火車是19世紀文明的象徵,清光緒13(1887)劉銘傳即開始興築台灣鐵路。日治後初期-的火車站為易建之木造建築。明治33(1990)-後陸續出現磚木混合結構車站。

12.銀行-日治初期於明治32(1899)創立台灣銀行,為台灣近代金融機構之始,銀行建築力求穩重而莊嚴,因此巨大的西洋柱式及拱圈成為重要而明顯的特色

13.博物館-乃衡量國家文化水準的指標,台北台灣博物館創建於日治大正四年(1915) ,為仿文化復興式建築,是台灣近代建築之傑作。

14.消防站-近代都市防災機構,1930年代所建消防站,底樓停放消防車,屋頂凸出高聳入雲的眺望塔,作為警戒之用。

15.電話局-清末劉銘傳時期曾設台灣與福州海底電線,為台灣遠途電信之使,1930年代民間商用量激曾,基隆、台北及嘉義幾座由著名的年輕建築、具有現代主義風格的電信局,現今仍在使用中。

16.市場-日治初期特定規劃的市場建築設計,屋頂多有八角紅樓,側面安有稻荷神社。

17.公會堂-公會堂的內容為一座複合體,包括集會廳、畫廊、餐廳及表演廳。

18.映畫館-亦為電影院,台灣新舞台則屬於福州式建築,有巨大馬頭山牆為其特色。

19.公共浴場-日本將溫泉文化引入台灣,北投公共浴場採半木式建築風格公共浴場略具英國風。而草山浴池則全以石材建成,有如堡壘。

20.穀倉-用來儲存及加工稻穀,為了隔熱,屋頂及牆體的設計有所謂太子樓及空心層的牆壁設計。

21.方尖碑-一種如劍形的紀念碑,下段為正方形,尖端為金字塔形。

22.番仔樓-【夷館、洋樓】清末華人稱洋人所建的洋樓為番仔樓,也稱為夷館。洋樓多為兩層磚石構造,外觀常設迴廊或陽台。

 

(三)構造元素

  西洋建築從古埃及、希臘、羅馬長達五千年以上發展,對於材料、構造、力學原理、空間及裝飾等,依地理及及歷史年代不同面貌,拱廊尖塔及城堡形式,也隨著1860,因空間的名稱上,有了許多新的用語。

˙空間名稱

1.雨庇

2.

3.陽台

4.露台

5.塔樓

6.拱廊

7.穿廊

8.城垛

9.稜堡

 

˙台基

1. 犬走

2. 轉角石

3. 粗面角石

4. 通氣孔

˙柱與拱

A. 柱式

B. 柱基

C. 柱頭

D. 柱身凹槽

1.多立克柱式

2.愛奧尼克柱式

3.科林斯柱式

4.塔斯干柱式

5.複合式柱式

6.埃及柱式

7.拜占庭柱式

8.變體柱式

9.立體柱式

10.併柱

11.三隅柱

12.吊柱飾

13.瓶形欄杆柱

 

A.

B. 拱圈

C. 拱基

D. 拱腹

E.拱心石

F.拱筋

 

1. 半圓拱

2. 弧拱

3. 平拱

4. 尖拱

5.馬蹄形拱

6.都鐸拱

7.雙心拱

8.三心拱

9.複合式拱

10.盲拱

11.工字樑及浪形鐵拱

˙牆

A. 山牆

B. 掛鐘山牆

C. 荷蘭式山牆

D. 圓形山牆

1. 雨淋板

2. 女兒牆

3. 簷欄

4. 鋸形女牆

5. 山頭

6. 三角楣

7. 破山頭

8. 圓形山頭

9. 希臘山頭

10. 清水磚牆

11. 英式砌法

12. 荷蘭式砌法

13. 佛蘭密斯砌法

14. 角石

15. 扶壁

16. 托座

17. 笠石

18. 漆食塗

 

 

˙屋架與屋頂

A. 偶柱式桁架

B. 中柱式桁架

C. 芬克式桁架

D. 曼薩爾式桁架

洋小屋

洋式入母屋

真束

合掌

方杖

陸樑

缺合接

合缺接

並合接

重接

榫差

添板接

懸挑式拱形支撐

鋼骨桁架

鐵骨水泥桁架

鐵軌桁架

鑄鐵懸臂樑

拱卷結構

弧形天花板

兩坡頂

四斜坡屋頂

 

 

 

A. 尖頂

B. 圓頂

C. 背心式屋頂

D. 曼薩爾式屋頂

1.      太子樓

2.      遮簷板

3.      脊飾

 

˙窗

1. 百葉窗

2. 氣窗

3. 拱窗

4. 尖拱窗

5.鉑拉底歐式窗

6.凸窗

7. 牛眼窗

8. 玫瑰窗

9. 老虎窗

10. 上下疊窗

 

 

 ˙裝飾

1. 三槽板

2. 樑上飾帶

3. 頂冠帶

4. 簷口飾帶

5. 橫帶

6. 線腳

7. S形線腳

8. 齒狀飾

9. 捲渦

10. 毛良葉

11.桂冠

12.番仔花

13.四葉飾

14.草編垂帶

15.勳章飾

16.VR

17.開模印花

 

˙其他

1.螺旋梯

2.扶手

3.壁爐

4.煙囪

5.落水管頭

 

˙功能類型

1.大理石

2.寒水石

3.宜蘭石

4.石板瓦

5.人造石

6.洗石子

7.磨石子

8.斬石子

9.TR

10.一丁掛

11.二丁掛

12.磁磚

13.馬賽克

14.十三溝面磚

15.國防色面磚

16.鐵水泥

17.波特蘭水泥

18.混凝土

19.鑄鐵欄杆

20.鑲嵌玻璃

˙建築家與營造廠

西方建築家

瑪體蓀

韓達紳

鮑恩士

碧加

帛爾陀

馬偕

吳威廉

羅虔益

日本建築家

辰野金吾

福田東吾

長尾半平

十川嘉太郎

田島穧造

野村一郎

小野木孝治

近藤十郎

中榮徹郎

福島克己

松崎萬長

森山松之助

長野宇平治

八坂志賀助

井手薰

梅澤捨次郎

栗山俊一

鈴置良一

西村好時

古川長市

淺井新一

伊東忠太

高橋彝男

安江正直

千千岩助太郎

富田芳郎

藤島亥治郎

田中大作

國分直一

 

˙營造廠

1.台灣土地建築株式會社

2.光智商會

3.協志商會

4.澤井組

5.大倉組

6. 清水組

7. 大林組

8. 櫻井組

9. 神戶組

         

˙其他

1.家屋建築規則

2.台灣煉瓦株式會社

 

》》日本式建築
【功能類型】
˙家屋

玄關

應接室

食堂

座敷

居間

茶間

寢所

子供室

女中室

緣側

押入

台所

風呂

便所

土間

納戶

物置

 

 

 

  指日本的民宅或民家,包括郊野的農宅及市街的町屋,即店鋪住宅等。日本式建築有的為其自身古代傳統,

也有些是從中國得到養分,經日本吸收改進而成。

  日本式建築名稱有一些與中國相同,如礎石、斗栱、扉、戶、寢所與便所。但也有獨自創發者,如:玄關、

押入、風呂、納戶、木鼻或障子等。影響台灣者,如「入母造」或玄關,至今仍掛在台灣匠師口中。

 玄關:指日式住宅主要入口門內的小廳,地面尚未抬高,入內才上階,可供脫鞋使用。

 

˙社寺

和樣

大佛樣

大社造

流造

神明造

神社

鎮座式

鳥居

神明鳥居

明神鳥居

本殿

拜殿

社務所

手水舍

參道

高麗犬

銅馬

石燈籠

石塔

武德殿

 

  日本佛寺建築傳自中國,唐代時大量從中國吸收木造斗栱建築。台灣現存的社寺類日本式建築只剩神社、佛寺

及武德殿。

       

         ↑圖:宜蘭農林學校宿舍(日式家屋)              ↑圖:南投武德殿(宏揚武德的體育建築,RC仿木結構和風式)

圖片來源:http://www.taiwantravelmap.com/album/obj/album/7z828287W6/200904270237371116321.jpg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092/3580463062_a15891df3e.jpg

【部位構造】
˙平面與台基

平入

妻入

基壇

龜甲積

石垣積

礎盤

須彌壇

 

 

 

˙木結構

真壁

下見板

內陣柱

向拜柱

斗束

衰束

大瓶束

虹樑

海老虹樑

錫杖雕

隅木

頭貫

台輪

木鼻

斗繰

斗尻

木口斗

大斗

方斗

皿斗

卷斗

鬼斗

慕股

寸木

舟寸木

花寸木

雲寸木

插寸木

一手先

二手先

三手先

手挾

尾棰木

˙門窗

板唐戶

棧唐戶

奧門

障子

連子窗

花頭窗

火燈窗

欄間

蔀戶

戶袋

˙欄杆

高欄

組高欄

擬寶珠高欄

寶珠柱

˙屋頂

1.折上格天井

格天井

龜的尾

屋根

寄棟

切妻

入母屋

八注

寶形

半切妻

唐破風

向拜

屋根耳

大棟

降棟

妻降棟

隅棟

鬼板

獅子口

破風板

千島破風

縋破風

懸魚

豬目懸魚

丸瓦

平瓦

軒丸瓦

軒平瓦

棟札

上棟式

 

˙其他

疊席

金具

六葉

心形池

 

 

》》原住民建築

【功能類型】
˙家屋

  台灣原住民家屋類型豐富,反映著對自然地理與人文的調適。除了阿美與蘭嶼達悟(雅美)族居住於平地

之外,其他諸族多喜住在海拔高的山區,這是基於安全與狩獵之因素,也有衛生及防疫病的優點。

 

        北部泰雅族:多用竹木建造。    南部魯凱與排灣族:多用石材建造。

 

1.主屋

2.工作房

3.涼台

4.產房

5.廚房

6.穀倉

7. 畜舍

8.船屋

9.靠背石

10.飛魚架

10.飛魚架

11.宗柱

12.司令台

 

˙公共建築

1.望樓

2.平埔族公廨

3.高山族公廨

4.少年會所

˙祭儀場所

1.靈屋

2.女巫屋

3.首棚

【形式與風貌】
˙建築形式

1.干欄式建築

2.高台式建築

3.平地式建築

4.淺穴式建築

5.深穴式建築

6.單室前門式

7.複室側門式

 

˙材料

1. 石板屋

2. 茅草屋

3. 竹材屋

【族群風貌】

1.平埔族住屋

2.泰雅族住屋

3.賽夏族住屋

4. 阿美族住屋

5. 布農族住屋

6.鄒族住屋

7.邵族住屋

8.魯凱族住屋

9.卑南族住屋

10.排灣族住屋

11.達悟族住屋

 

    

             ↑圖:泰雅族穀倉(家屋)                                            ↑圖:卑南族少年集會所(公共建築)

圖片來源:http://www.nownews.com/newspic/1310/i1310027.jpg

http://www1.pu.edu.tw/~s9735060/D8.JPG

》》經典建築

  本書選取一些日前尚保存良好,且在建築技術與設計風格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列為經典建築。

宜蘭

宜蘭昭應宮

基隆

1.獅球嶺鐵路隧道

2.基隆港務局

台北

1. 淡水紅毛城

2. 台北府城

3. 滬尾砲台

4. 布政使司衙門

台北孔廟

陳德星堂

淡水龍山寺

淡水福佑宮

淡水勤山寺

艋舺清水巖

艋舺龍山寺

大龍峒保安宮

景美集應廟

新莊廣福宮

新莊文昌祠

二重先薔宮

頂泰山巖

五股西雲寺

陳悅記祖宅

林安泰古厝

蘆州李宅

板橋林本源三落大厝

板橋林本源庭園

深坑黃宅永安居

急公好義坊

偕醫館

淡水英國領事官邸

理學堂大書院

姑娘樓

牧師樓

淡水女學校

淡江中學

馬偕墓

台北賓館

金瓜石太子賓館

總統府

鐵路局舊舍

公賣局

監察院

司法大廈

行政院

台北電信局

台北郵局

二二八紀念館

前美國駐台領事館

台灣博物館

台灣師範大學禮堂

台灣大學舊圖書館

台灣大學文學院

建國中學紅樓

台北當代藝術館

台大醫院舊館

台北台灣銀行

台北土地銀行

台北市殘障福利會館

紅樓市場

北投溫泉博物館

台北中山堂

台北濟南基督長老教會

大稻埕基督長老教會

淡水長老教會

東和禪寺鐘樓

台北自來水博物館

松山菸廠

台北鐵路機廠浴室

圓山別莊

 

桃園

壽山巖觀音寺

大溪齌明寺

桃園景福宮

龍潭聖蹟亭

大溪李騰芳古宅

桃園神社

 

 

新竹

新竹東門

 

潛園

北郭園

楊氏天旌節孝坊

鄭用錫墓

新竹車站

勝興車站

 

苗栗

鄭崇和墓

台中

磺溪書院

神岡筱雲山莊

社口林宅

潭子摘星山莊

台中林祖厝

萊園

台中市政府

台中市政府交通局

台中車站

台中彰化銀行

台中公園雙亭

 

彰化

彰化孔廟

鹿港文開書院

和美道東書院

彰化節孝祠

鹿港龍山寺

鹿港天后宮

威惠宮

元清觀

南瑤宮

馬興陳宅

永靖餘三館

鹿港元昌行

鹿港文物館

 

 

 

南投

登瀛書院

南投縣文化園區

雲林

北港朝天宮

嘉義

嘉義城隍廟

王得祿墓

嘉義車站

台南

安平古堡

赤崁樓

台南東門

億載金城

台南孔廟

台南大天后宮

台南開元寺

台南三山國王廟

五妃廟

南鯤鯓代天府

紫春園

台南車站

舊台南市政府

台南社教館

台南土地銀行

台南地方法院

台南末廣酊商店住宅

 

 

 

高雄

鳳山縣舊城

鳳山縣新城砲台

旗後砲台

鳳山龍山寺

高雄英國領事官邸

高雄歷史博物館

高雄車站

玫瑰聖母主教堂

高屏發電廠竹門分廠

 

 

 

屏東

恆春城

佳冬蕭宅

萬金天主堂

魯凱族好茶舊社

澎湖

西台古堡

澎湖天后宮

西嶼燈塔

二崁陳宅

金門

金門邱良功母節孝坊

 

 

 

                     

【淡水紅毛城】

  主要堡體為17世紀中葉,荷蘭人北上驅逐西班牙人後所建,西班牙人先於明崇禎2年(1629)

初建聖多明哥城。後歷經明鄭與清領時期,至清光緒17年(1891)英國租用期間,乃新建領事官邸於其旁。

民國69年(1980)方歸中華民國所有。紅毛城是台灣地區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因清代台灣普遍稱荷蘭人

為紅毛,故稱此為紅毛城,有文獻可徵,英國租用期間旋將主堡外牆漆成紅色。紅毛城主堡為正方形體,

內部二層樓,使用圓拱穹窿構造,室內無柱。一樓與二樓的穹窿方向互呈垂直,可增強固結力,原有金字

塔型屋頂,後毀損即不復健。近年內部設置文物展示,建築保存情況良好。

       

圖片來源:    http://iphoto.ipeen.com.tw/photo/comment/201103/cm20110317e8bfe33f92d0ea627e03c843c1a45ddd708.jpg

http://travel.network.com.tw/Tools/Tourguide/ShowPicImg.asp?pickey=120145&imgmax=640

【高雄車站】

  建於日治昭和16年(1941),施工者為清水組。使用中國式琉璃瓦頂,正面凸出稱為唐博風的小屋頂,

頗似日本城堡天守閣。它的屋頂高低層次分明,主從有別,形式受到奈良火車站之影響。大廳空間高敞,

有天窗引入明亮的自然光線,高雄市政府當局卻為了新的工程需要,將這座富有歷史與藝術價值的建築以

拖底法遷移數十公尺,雖然保住了建築物,未來將復原位,難免美中不足。

       

圖片來源: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3/C0316800167/A/AA2.jpg

          http://a1.att.hudong.com/38/90/01300000335934123730902823602.jpg

 

》》消失的經典建築

宜蘭

宜蘭孔廟

基隆

基隆聖薩爾多城

基隆車站

基隆郵局

台北

台北巡撫衙門

台北府文廟

台北天后宮

劍潭寺

公館林宅

淡水戲館

板橋林本源五落大厝

台北海關廳舍

台北鐵道飯店

中央研究院

赤十字社支部

淡水郵局

淡水車站

台北車站

台北後車站

萬華車站

新北投車站

台大醫學院禮堂

靜修女中

台北神學校

馬偕賠償教堂

大稻埕教會

台北馬偕醫院

建功神社

本派本願寺台灣別院

淡水白樓

台北橋

中山橋

新竹

東門教會

台中

台中台灣府城

台中考棚湧泉閣

霧峰林宅宮保第

景薰樓

大里林大有宅

吳鸞

太平吳鸞墓園

 

彰化

彰化縣城

南投

竹山敦本堂

雲林

斗六吳秀才宅

嘉義

嘉義稅務出張所

台南

兩廣會館

延平郡王祠

麻豆林宅

台南郵局

台南神學院歷史館

 

 

 

高雄

高雄州廳

屏東

內埔昌黎祠

澎湖

澎湖馬公城

               

 

結論

  古蹟因為戰亂、改朝換代、都更計畫、土地開發之中消失,取代的是公園、大樓、道路等,由於在文化保存的意識及觀念起步較晚,而古蹟需要花費的資源又如此龐大(包括:資金、技術、專業人士等),導致許多美麗且極具歷史價值的古蹟只能從老舊的書面照片當中去懷念,當前最需要的莫過於重視與關心並支持實踐修復保存的工作,才得以讓大眾更了解古蹟文化資產的重要性。

  古建築是歷史文化的產物,它累積了多方面的知識與智慧內涵,當它透過建築材料、構造、形式、裝飾與空間呈現,如同走進了北港媽祖廟,抬頭即可看見屋頂上美倫美奐的雕刻,這些精緻的雕刻,不論是木雕、石雕、藻井、斗栱與屋脊上的龍鳳剪黏與交趾陶,這些偉大創作的背後都有一位了不起的匠師,它透過這些雕刻將一些歷史故事及典故轉化成一種語言,每當看見這些美麗的雕刻卻只能讚嘆其美麗偉大,卻不會探究其正確的名稱及如何創造出來的,用什麼木材或石材、以什麼工具來進行加工?什麼樣式的榫接來結合?每個細部的名稱是什麼,李乾朗老師所寫《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這本工具書,剛好可以讓許多古蹟、古建築愛好者、關懷者,古蹟迷借由精美插圖和解說,來更了解古蹟的名稱及目的與功能,為大家提供一些基本知識,使讀者在欣賞古蹟時,更容易登堂入室,走進古建築豐富的文化堂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99337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